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

发布时间:2024-01-25 14:56 浏览量:143次

尽信书,不如无书意思是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。

书:本指《尚书》,后泛指书本。

出处

战国·孟子及其弟子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《书》。则不如无《书》。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

译文

完全相信《尚书》,那还不如没有《尚书》。我对于《武成》一篇,所取的不过两三片简罢了。”

《武成》是《尚书》中的一篇,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经过,其中有大量杀伤,乃至于“血流漂杵”。

这一点,和儒家推崇周武王为圣者仁王的主张是不符合的。

在孟子看来,周武王统帅的是仁义之师,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,天下无敌,以“至仁”讨伐“至不仁”,怎么会如此残酷血腥?

所以,他主张总体上否定《武成》篇,只“取二三策”(当时古书是写在竹木简策上的)。

心得

尽信书不如无数这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其实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含义。

其一,在尽信书之前信什么?

毫无疑问,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能开始读书,迷信书本内容的。那么在尽信书之前信什么呢?

从个人成长历程来看,之前信的权威角色应该是父母,或者启蒙老师。那个时候,从咿咿呀呀学语开始,父母就是每个个体坚实的依靠、信念源泉。那个时候能感觉父母什么都懂,讲的任何话都是正确的,做的任何决策都是对的。毫无条件地坚信这个权威角色。

其二,信父母权威到尽信书。

随着个体的成长,所学知识的不断扩充。这个时候,有可能父母因自身原因已经不具备为一些知识做信任参照。或者,父母因自身原因,自身知识体系或者自身受教育程度,在对某一些事情,某一类知识给不出比较权威的参照,此时,书籍在这种情境下会替代父母的权威角色,个体逐渐认识到书籍的权威,出现尽信书情景。

在这个阶段,信书。有可能在某一些领域里面依然坚信父母。也有可能在某种极端程度下父母已经给不了任何权威参照。

尽信书从一个侧面能看出,至少个体在读书,读比较多的书,才会到尽信书这个阶段。

其三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

从上面书的定义可以看出书是工具,尽信书其实信的是以书作为载体其中记录的各种各类知识体系。书作为记录知识的载体,在装订成册之时,依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差错,或者记录误点。因此,说在读书获取知识时候依然要保持独立思考。不盲从。用自己独立思考能力,带着辨别意识来读书、信书。

坚信书本、盲从书里传递的可能有误的知识体系,那么还不如无书。或者一味的、死板的运用书里的知识,不灵活变通,按图索骥的笑话变不可避免。这些便是尽信书不如无书。

是的,不迷信权威,不盲从权威。保持自由之思想,独立之精神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