娃娃鱼是什么动物类型

发布时间:2023-07-10 17:50 浏览量:851次

娃娃鱼不是鱼。鱼要具备三个条件:有腮、有鳍、终生生活在水中,但是娃娃鱼不具备这些条件,因此它不是鱼,而是两栖动物类。娃娃鱼学名叫大鲵,别名娃娃鱼、啼鱼、狗鱼,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。

娃娃鱼是什么动物类型

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,学名为大鲵或鲵鱼,所以娃娃鱼并不是鱼类动物,而且和青蛙属于一类动物。娃娃鱼只是它的俗称,因为它的叫声听起来比较像婴儿的哭声。娃娃鱼小的时候用鳃呼吸,而长大之后用肺呼吸,而且娃娃鱼属于肉食性动物,生性比较凶猛。

形态特征

大鲵全长一般1米左右,体重数十千克,大鲵身体最长可达1.8米-2米,体重50千克-60千克。大鲵体表裸露,具四肢,有尾,个体较大。其头宽扁,生有成对的疣突,眼极小,无眼睑。鼻孔位于嘴的末端,嘴一般呈三角形,口大,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,上下颌有细齿,咬合力比较大,有利于取食。躯干厚实而扁平,身体两侧有纵向的皮肤褶皱。四肢短而强壮,利爪有四指,前肢有五指,指间有蹼。长尾长而两侧平,中部钝而圆,尾基部粗壮,是躯干的延续,肌节明显。

头部后、前翅皮肤有成对的疣,四肢关节光滑平坦。背部一般为褐色,具不规则形状的黑褐色斑点,腹面浅褐色到浅灰色不等。还有一些自然白化体,但它们带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。皮肤较为光滑,散布有小疣粒,受刺激时还能分泌出类似花椒味的白浆状黏液。大鲵皮下有两种腺体:颗粒腺可以分泌白色乳胶状物质来抵抗惊吓,而黏液腺则长期分泌透明的水状黏液。大鲵通常在夏季蜕皮,蜕下的皮呈薄膜状。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,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。中耳一般只有耳柱骨,可借下颌或前肢肌腱的牵引而传导地表震动到内耳。

分布范围

大鲵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,包括华北(河北等)、华东(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)、中南(河南、湖南、湖北等)、西南(四川、云南、重庆、贵州等)、西北(陕西、青海、甘肃等)、华南(广东、广西等)地区。

栖息环境

大鲵的生存环境需要在水温和pH值适宜的范围内,理想的水温为15℃-25℃,pH值为6-8。其生长更加适合在水温稍高、温差较小的水体环境中。若温度发生剧烈变化,不仅会影响大鲵的生殖能力,也会对其亲本造成强烈应激反应并导致死亡。野生的大鲵对栖息地的水深、洞口大小、水流的速度、河底组成和植被的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。一般生活于温带到亚热带山区中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、大型溪流的岩洞或深潭中,或者栖息在清澈且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。大鲵幼体生活在水中,用外鳃呼吸,通过四肢在水底爬行,趾间有蹼,尾部侧扁,也适应在水中游动。

生长繁殖

求偶交配:

大鲵为卵生动物,4个-5个月龄达性成熟。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55年。大鲵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,一年仅繁殖一次,繁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8月底,但因地区及气候变化或有延长。大鲵多数为一雄一雌制,在仿生态养殖条件下,一雄多雌也常有发生。研究人员在对仿生态基地中大鲵的繁殖行为进行视频监控后发现,雄鲵的繁殖行为包括推沙、淋浴和求爱等动作,雌鲵在与雄鲵交配后产卵。

产卵孵化:

受精卵由雄性保护并在幼鲵自由游动前孵化出膜。一般情况下,雌鲵的产卵带都为一对,形状类似于念珠,长度可以达到数米。其中包含着300枚-1500枚卵粒,直径在5毫米至8毫米之间,呈现乳黄色。卵一般产在水中的石洞中,在水温14℃-21℃的条件下,约经38天-40天可孵出幼鲵,体长约3厘米,具外鳃,体长到20厘米左右外鳃消失。除此之外,雌鲵的繁殖力会受到营养、环境以及年龄的影响。为保证大鲵人工繁殖成功,一般需要人工营造流水声或加大水流刺激,在产前和产后一个月内,对亲鲵投喂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食物可使其营养获得有效补充。

变态发育:

大鲵幼体时主要呼吸器官为外鳃。当幼体发育到9至16个月时,外鳃将会脱落,并逐渐封闭鳃孔。外鳃脱落时间会受到氧气不足、水温偏低、饲养密度高及个体差异的影响。脱落后,大鲵将转而采用肺呼吸,当然皮肤辅助呼吸也至关重要。尤其是大鲵体侧的纵行皮肤褶皱,能增加皮肤呼吸的表面积,其作用犹如全身“鳃被”。

娃娃鱼吃什么食物

大鲵的视力不好,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,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,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。中国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,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。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,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,它们食量大,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、甲壳类、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,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。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,有着白甲鱼、宽口光唇鱼、马口鱼等鱼类,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。

娃娃鱼的分类

一、中国大鲵

我国大鲵主要分布于长江、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,尤以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贵州、陕西、重庆等省市居多。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大鲵最大,体长可达1.8米,重100千克之上;大鲵起源于3.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,素有“活化石”之称,是目前所知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,在我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,具有很高的科研、营养、食用及药用等价值。

二、日本大鲵

日本大鲵主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,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。体型大,全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,体长可达1.5米,重45千克;身体的北面通常为灰褐色,大都有花斑,眼很小;口裂大;背面有很多疣粒、躯干部长筒形,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;四肢肥厚而短,扁平状;尾部短。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。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产卵季节,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鲵产卵有400~500粒。卵呈黄色,直径在5毫米。据报道,日本已经取得了日本大鲵人工繁殖和仿生态繁殖的成功。

三、美国隐鳃鲵

美国隐鳃鲵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,往西抵达密苏里州、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欧扎克山脉的溪流中。美国隐鳃鲵个体最小,体长最大为0.74米,重1.8~2.3千克。构造与日本大鲵、中国大鲵相似,外形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,身体背面为褐色或灰色,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,腹面颜色较浅,头部大而扁平。摄食河蟹、鱼类等动物性饵料,产卵季节为9月份左右,一般一尾成熟的雌鲵产卵有300粒左右。目前没有关于美国隐鳃鲵人工繁殖的报道。